"发展绿色农业"与"保护生态"高度衔接成亮点
发表日期:2016-02-02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3048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绿色农业”与“保护生态”高度衔接,成为一大亮点。
耕地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而森林、湿地、草原则是农业生产的生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保护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林业部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组建了全国荒漠化监测体系,建立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了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现了荒漠化面积持续10年净减少,年均缩减2491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饱受风沙危害的“三北”地区粮食产量由“低而不稳”转变为“稳产高产”,粮食亩产提高了200多公斤。
耕地质量方面,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力争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畜禽粪便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达到60%,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残膜回收率基本达到80%以上;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农业部调查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我国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增长,若按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这些农产品需要投入氮磷钾养分580万吨。按目前肥料利用率计算,需增施化肥1940万吨,但由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国化肥施用量只增长795.46万吨。”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高祥照说。
客观地讲,最近几年,为保护农业生态,农业、林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仍较严峻。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告诉记者,过去10年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但是沙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过去的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2014年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达到20.6%。与此同时,内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据调查,目前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5000万亩,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公顷,这些都在污染着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土壤污染出现了由工业向农业扩散、城区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专家吴平说。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如何将一号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张建龙表示,要加大力度打击乱采滥伐等违法行为,不能边治理边破坏,力争到“十三五”末期,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生态屏障。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要突出“四字”要领,就是“改、培、保、控”:“改”就是改良土壤,主要是改善土壤的性状,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性土壤;“培”就是培肥地力,主要是提高有机质含量,包括增加贫瘠土壤的肥力;“保”就是保水保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推广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保持耕地的肥力和水力;“控”就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还要控制农药的残留,再就是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
“要对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加以科学化、精确化、差别化的管理和监测,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理修复。对严重污染的农田可进行封闭治理,达标后再使用,或者将种植用地改为其他用地。轻度污染的农田可种植不易吸收污染物质的粮食,或者改种经济作物。”吴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