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百科
- 智能滴灌系统
- 2024-09-27
- 智能喷灌系统
- 2024-09-27
- 畜禽养殖监控系统
- 2023-11-17
-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物联网水产养殖环境监...
- 2023-11-17
- 农产品追溯系统
- 2023-11-17
- 大田种植环境监控系统
- 2023-11-17
- 现代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 2023-11-17
物联网资讯
- 安徽桐城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监测苗情发表日期:2013-08-19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6200次
4月14日,记者来到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该市种粮大户姜斌领记者参观了他的小麦苗情监测新“武器”:一片郁郁葱葱的麦田里,一台主设备和三台辅设备有序排开,依据物联网技术原理,每隔十分钟和一小时,分别自动将田间气象和土壤有关数据信息、小麦长势图片传输到网络上。“我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知道小麦长势如何,再根据市农委专家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田管,太方便了。”姜斌说,运用物联网技术监测苗情,明显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足不出户看苗情姜斌所使用的苗情监测新“武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持的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在安徽进行试验示范的一个代表。
当天来桐城调研的中国农科院孙忠富研究员介绍说,目前在全国主要小麦种植区安装了上百套这样的监测系统,其中在安徽已经安装了12套。系统主要可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太阳总辐射、风速、风向以及降雨量等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有关数据信息。另外,系统还可通过摄像头,定时拍摄大田图像和动态视频。应用该技术后,农技人员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对现场的环境数据、作物长势和灾情等进行监控,通过软件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参数设置与调整,进行苗情判断和田管指导,及时、准确,工作效率高。
“根据这个系统监测情况和市农委专家指导,2月20日追施小麦返青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3月20日追拔节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姜斌说,目前,监测麦田亩茎蘖苗32.7万株,小麦即将抽穗。苗情监测将渐别“毛估带猜”。
“以往小麦苗情监测,全靠人工现场调查。每个小麦主产县均建有多个调查监测点,由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每隔三五天下去查看一次。全省麦区共建有150个小麦苗情监测点,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邢君说,人工监测苗情一是慢,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二是凭经验毛估带猜,不是很准确。特别是遇到低温、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往往预判迟缓,采取的技术措施难免滞后。“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完善,人工监测苗情的现状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改观,甚至逐渐退出农技舞台。”
省农技推广总站汪新国站长表示,安徽常年小麦种植面积有360万亩,小麦在其整个生命期,不仅要经过漫长的严冬,而且在次年早春处于冷热剧烈交替的环境之中,干旱、霜冻等发生频繁,严重危害小麦生长。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将大大提高小麦苗情的精准化监测水平,为种粮农户、农业部门等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务,对加强小麦生产管理和防灾减灾作用巨大。
全省已建12个监控实验站
“如何针对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准确预测环境胁迫和气象灾害、作物长势等重大农情,实现远程异地诊断管理,是农业精准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孙忠富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自2009年开始通过现代微电子、传感器、网络通信和遥感等技术的集成创新,结合行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展小麦苗情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目前已在我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北和西北四个小麦主产区,建设了上百个远程监控实验站,实现了小麦整个生育期数据、图像视频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并研发了智能化数据分析和决策诊断系统。其中,在安徽蒙城、太和、濉溪、灵璧、定远、固镇、寿县、桐城、望江、贵池、芜湖、郎溪这12个县区,建立了12个远程监控实验站。
“现代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极为迫切,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省农委副主任王华告诉记者,全省首批13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县,今年上半年将全部建成,各地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将投入运行。按计划,今年我省还将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10个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启动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调度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36个监测点建设,实现对56个重点产粮县小麦等作物“四情”监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