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百科
- 智能滴灌系统
- 2024-09-27
- 智能喷灌系统
- 2024-09-27
- 畜禽养殖监控系统
- 2023-11-17
-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物联网水产养殖环境监...
- 2023-11-17
- 农产品追溯系统
- 2023-11-17
- 大田种植环境监控系统
- 2023-11-17
- 现代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 2023-11-17
聚焦农业
- 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发表日期:2017-09-08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2975次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成为焦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广被提及。
“新农民”助力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因此,想要改革得以有效地推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又需要农民转变发展观念。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的生产质量和规模,随着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传统农业不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农业发展需要新一代新型农民作为人力资源保障,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变得十分重要。
2016年,陕西省富平县王寮镇军寨村农民翟晨,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在高中毕业数年之后到高校深造,学习农业种植技术。
“我家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和葡萄等农作物。因为这么大的规模,再用老办法种植肯定是不行了。”24岁的翟晨说,在大学里,他可以学到土壤营养调节、病虫害防治等新的农业技术。“希望3年学业期满拿到大专文凭后,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
和翟晨一起上大学的“老乡”还有100多人,他们大多年过不惑,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或是村干部、种植大户,如今共同的身份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首个农民学历教育班的学生。能到有“农科城”之称的陕西杨凌学习旱作农业专业知识,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成立于1997年7月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农字号”高新区。自成立伊始,它就被赋予了推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在这里进修、学习过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正在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而在广州省惠州市龙门县,许多农民通过优化原有种植结构成功转型致富,该县龙城街道花围村世外桃园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廖小军就是其一。
龙门素有“中国年桔之乡”的美誉。1998年,廖小军租了18亩地,跟着大家种起了年桔。而2008年之后,年桔行情不好,价格一直低迷,廖小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直到2012年,廖小军迎来人生转折点。当年,他在市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成功“逆袭”。“原来我主要种植柑桔,现在种了18种水果,还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次,年收入数十万元。”廖小军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一举把农场打造成集餐饮、观光、休闲、采摘、烘烤于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2015年,他的农场被评为市级家庭农场。如今,在廖小军的带动下,周边很多农户也开办起了农庄,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翟晨和廖小军的改变与转型,反映出当前中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随着学会将新政策、新思想、新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农民”越来越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迎来新发展。
“两区”试点顺利推进
2017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共计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建立“两区”本质上是把种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优势区域相对固定下来,以生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为功能,实施差别化、定向化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作为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的四川,承担粮食功能区划定任务5920万亩。2017年8月3日,四川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暨都江堰灌区百日行动启动仪式在眉山举行。此前不久,眉山还举行了四川省“两区”划定总动员以及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进会,四川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两区”划定试点。
“两区”试点的启动,让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眉山市好味稻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基础上,粮田再上了一道“保险”,更多好政策的不断倾斜,让他更加有信心实现合作社初衷:让会种田的人能赚到钱。
四川省在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同时,还计划用5年时间,在省市县分层分级打造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农业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特别是融合发展是一项全新事业,对农民在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多个环节全面增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两区”划定和建设是国家战略,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和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的基本支撑,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则定位于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平台、推进农业现代化新载体。四川省正是以农业园区和“两区”建设为载体和抓手,通过示范引领,既扎紧“粮袋子”又撑起“钱袋子”,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在于为农业发展培育新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因此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这六个方面缺一不可。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的方法和途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近年来就在不断调整科研方向,把创新重点聚焦到京津冀区域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需求上来。为做好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蔬菜供应的科技支撑工作,该院蔬菜研究中心武占会博士团队为张家口崇礼区引进了20多个蔬菜品种。同时针对化肥利用率低、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该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肖强博士的团队选择马铃薯为试验作物,在张家口开展控释肥料试验,从长势看效果较好。
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是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的发展方向。目前,按照《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中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智慧农业新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河南省已在9个市建立了“农作物生长远程遥感系统”。该系统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科研人员可在监控室实时监测小麦产地的相关指标,及时掌握小麦生长状态,并针对生长问题做出诊断,实质上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另外,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与网络连接,基本上覆盖全省各乡镇,解决了农民遇到的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农资维权等大量难题。河南省鄢陵县还以“花木种植+”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计划、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依托科研创新研发培育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出台配套政策等做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是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目标。当前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许多新问题不断出现,比如需求与供给失衡、国内农产品竞争力弱等。针对这些情况,农业部根据《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方案》(农外发〔2016〕3号)和《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的通知》(农外发〔2016〕4号)要求,决定认定塔吉克斯坦—中国农业合作示范园等10个境外园区为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认定中新吉林食品区等10个试验区为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这些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的设立,既能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引领中国农业“走出去”,又能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开放型农业农村经济新体制,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仅是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的体现,也通过境内外农业合作模式起到了“补短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