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田柳镇全面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
发表日期:2016-10-08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3507次
农谚道:“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是蔬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是蔬菜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六分之一的寿光市,如何保持蔬菜产业用水均衡?如何让“两改”后的新式蔬菜大棚建得好更要管得好?近2万个蔬菜大棚占据着地域三分之一的寿光市田柳镇,围绕发展“品质农业”,举全镇之力全面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加快政府端对农业新技术从筛选到对接种植,再到大面积推广的力度和进程,搭建起针对蔬菜产业的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和推广服务平台,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精准化和标准化进程,实现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型。
精准:蔬菜吃上一对一定制的“营养餐”
绿油油的菜畦中间藏着一条条细细的塑料管子,管子中间的小孔滴着水,水慢慢渗入每一株蔬菜的根系,蔬菜植株外的地方干燥如常不远处的几根不锈钢管道静静伫立,成为塑料管子的源头,整个大棚中除了蔬菜和泥土的清香,再无杂味。这是在寿光市田柳镇西青村王德平蔬菜大棚中的所见所感。
这些年,农民在种菜中形成了 “大水大肥大丰收” 的不科学经验, 为了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 一个大棚每年投入大, 还要承担日渐高昂的人工成本。这让同时管理着三个蔬菜大棚的王德平十分恼。2015 年 11 月 15 日,正在操作中以合作项目——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张久合找到王德平,想要在他的大棚中进行这项技术的实验推广,张久合给出三个理由: 第一,该项目是和农业技术现代化在世界上堪称一流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合作的,技术有保障;第二,该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采取一对一方式配备营养液,免施任何有机肥, 以标准化方式生产蔬菜,真正实现精准化、标准化;第三,如果使用后达不到原来的产值或收入,补偿全部差价。
王德平便拿出其中一个种植西红柿的大棚进行了实验。项目的技术人员采集了大棚内水土光热等资源的大数据,针对不同时期的需水需肥规律,为其配置了一对一的 “营养餐”, 在此期间,王德平只需根据安装在土壤中的水肥检测仪进行设备开关即可,这让原本管理三个大棚有些吃力的他感到甚是轻松。3个月过去后,种植效果让王德平大吃一惊。“因为蔬菜 ‘吃喝’ 恰到好处, 不仅用水量比原来减少 50%, 节肥 1/3 左右, 并且因为精准供水,棚内湿度适中,作物病害明显减少,农药用量减少30%。” 更让王德平惊喜的是,进行实验的大棚内,所有樱桃西红柿像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大小一致,口感与露天种植的几无区别。尝到甜头的王德平今年将3个大棚同时安装上了精准水肥一体化设备。
“使用这种技术,最大的投入在于设备,平均每个大棚大约1万余元,一年节省下的钱就能和设备投入抵消 ,更何况这套设备能使用 20年。”张久合介绍,目前寿光市田柳镇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蔬菜大棚大约有100亩,每年能节省各项投入约40万元。
领先:三大开创 “有土栽培的无土栽培”模式
“铺个细管管,扎个小眼眼,用水一点点,浇地一片片”,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施行,不仅造福了田柳菜农,更是田柳镇破解资源环境、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环境三大难题,进行农业精准化、标准化探索的有力举措。
今年下半年,农业部提出到 2020 年实现 “一控两减”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目标,所谓 “一控” 指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田柳镇相关负责人看来,我国农业增产是在长期“大水大肥”的投入基础上取得的,这造成了很多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政策目标的提出,这一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将走到尽头,正因如此,更要在节水高效农业上下功夫,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便是其中的探索之一,他们将这项技术形象地总结为“有土栽培的无土栽培”模式。
除节水节肥外,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有两大优势——省工省时、 高质高效。“菜农仅需开关阀门就能进行田间灌溉和施肥, 省去了清垄沟、 扒畦背、 扒边埂、 撒化肥等繁重的田间操作,老人、 妇女、‘80后’ 新手都可轻松完成, 由于灌水效率提高, 灌水量减少, 每个灌溉周期可省时3至5天。” 管理着6个新式蔬菜大棚的袁桥村菜农刘长永道。
在张久合看来,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在无形之中帮菜农降下来另外一项成本,同时还能提升蔬菜的品质。“这项技术通过水肥精准供给,能够非常有效降低土壤表面往空气中蒸发的水,只要降低了湿度,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就会降低,从而减少打药或者植保的投入。农药使用减少,精准供给又让每一项营养元素以最佳配比供给到植株中,不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更不会酸化土壤、板结土壤,在生长期内一直维持最好生长状态的蔬菜,不仅品质会提升,生长时限也会缩短。”
“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蔬菜作物的全生命周期、全生长流程提供科学的水肥供给,生产健康品质蔬菜,捍卫舌尖安全。因此来看,做法的推广实施,将达到一个地净菜康增产降本的综合效果,它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品质化建设等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寿光市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谋远:力推27个现代农业园区成 “掘金沃土”
位于寿光市田柳村的田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210亩流转的土地上,新建了高标准蔬菜大棚19 个。与父辈的种植能手相比虽经验不足却致力于科学种植的 “80 后农二代” 田松山,拥有其中的10个。 在田柳镇,这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27个,面积达5500亩以上,像田松山一样虽然经验尚浅却是未来蔬菜产业发展中流砥柱的人,占据着半壁江山。与南部镇街区相比,并无发展蔬菜产业的传统优势的田柳镇,借助着大棚“两改”的契机,在“农业再出发”的过程中迎来一个跨越赶超、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不仅要让新式蔬菜大棚建得好,更要让蔬菜产业管得好,这成为田柳镇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何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水节肥,已经成为蔬菜产业升级的一个重点,之所以目前精准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面积还有限,很大程度归咎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局限,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功效越大。”张久合坦言。为此,寿光市田柳镇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平台搭建为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村“两委”领办创办合作社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化服务支撑,引导散户种植向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通过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巩固提升“两改”成绩。
“以村为单位,以园区为重点,逐步辐射全镇。”本着这样的想法,寿光市田柳镇通过选取重点村、园区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并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的,着力培育一批高产典型,推广一批实用技术,辐射一批先进农户,同时增强农技推广系统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西青村、王高四村等 21 个村庄,田柳园区、唐家园区等 8 个园区的精准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正全面铺开。与此同时,田柳镇还持续推进“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以色列精准滴灌等新技术,通过建立镇域土壤大数据,严格蔬菜日常送检和抽检制度,引导农民从产地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
大棚“两改”符合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也是推动大棚升级为“农业大车间”的良机,作为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并把握机遇, 引导菜农增加新式大棚的新技术和新设施配置, 提升大棚的科技程度。“从实践效果看, 田柳镇所推行的水肥一体化展现了强有力的寿光市场需求, 种菜有对比, 老百姓认, 作为党委政府, 积极引导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职责所在。 因此我们因势利导, 举全镇之力, 制定科学办法, 加快水肥一体化在全镇的推广应用, 让这项新技术及时快速、 大范围地转化为农业效益, 让菜农受益, 让田柳受益, 让寿光蔬菜产业受益。”